人工心臟是一種機械式心臟輔助裝置,用來治療末期心臟衰竭的病人,以機械幫浦輔助心臟順利將血液輸送到身體各部位。
完成亞洲第一例小兒人工心臟及換心手術
手術成果卓越
以往在治療末期心臟衰竭病人時,心臟移植被視為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,然而台灣每年約有180至250人等待心臟移植,大愛捐贈者每年約80至100人,實際上每年僅有70至90人能順利接受心臟移植,在等待過程中,約有一半以上的病患會因病情惡化而過世。為了幫助病人爭取更多存活時間,因此才會設計出各種機械性循環輔助裝置,其中又以人工心臟的研發最具劃時代的意義。
人工心臟又稱心室輔助器(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, 簡稱VAD),因幫浦設計不同,又分成「短效型」和「長效型」。短效型心室輔助器放置於體外,患者只能在電線範圍內活動,無法離開加護病房,使用時間僅1至3個月,輔助效益較有限;長效型心室輔助器的幫浦小,可植入體內連接心臟,再經由一條導線連接至體外的電池,由於體積小,患者可以活動自如,因而逐漸成為主流。
國外有許多病患在植入「長效型」心室輔助器後,存活時間可達10年以上,再加上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問世後,因其併發症相對較少、病人存活率提高等優點,這樣的演變與改良,讓心室輔助器也能成為嚴重心臟衰竭病患的永久性治療方案,以德國為例,有90%的病患植入左心室輔助器治療心臟衰竭,僅10%的病人施行心臟移植手術,由此可知,植入人工心臟已經大量取代心臟移植。
心室輔助器依功能不同,又可分為左心室輔助器、右心室輔助器和雙心室輔助器三種,但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是左心室輔助器(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, 簡稱 LVAD)。目前台灣有在使用的人工心臟,用於兒童身上的為柏林人工心臟(Berlin Heart);成人短效型為CentriMag,用於嚴重雙心衰竭或緊急狀況,以做為等待心臟移植前的橋梁,而長效型則為 HeartMate III。 成人的人工心臟,以能夠植入體內的為主,體外型的人工心臟使用壽命,沒有體內型來的長。年紀比較小的兒童因為個子小、體重輕,所以在人工心臟方面,並沒有能夠適合放到體內的人工心臟。簡單來說就是裝不進去。所以小病友必須使用體外型的人工心臟,而全世界現在唯一獲得美國FDA許可的小兒人工心臟就只有柏林人工心臟。目前本院裝置長效型人工心臟病人最長時間將近8年,活動力超好,連他的太太常常都找不到人。